本期话题: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全球价值链正加速调整,呈现新的趋势与挑战。近年来,以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智技术领域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这些领域也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形势和技术限制。这将对全球价值链产生何种影响?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近年来,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技术不断落地应用;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些领域也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
(资料图片)
这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价值链重塑中,中国能否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企业应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以抓住新技术机遇?在日前落幕的中欧商学院“智荟中欧-北京论坛”上,来自政府、工商学界的专家学者就“全球价值链调整下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探讨。
产业价值链重塑,不妨听听企业的声音。
Graphcore是总部位于英国的AI芯片科技公司,目前在中国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卢涛说,在全球范围内,以CPU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已有万亿美元级别,未来5-10年会转化为以智能计算为核心的新基础设施。
一方面,中国AI市场规模大,集中度、开放度高,拥有巨大突破空间。另一方面,整个产业高度依赖英伟达软硬件作为基础设施,由于地缘政治因素,本土芯片产业近年来取得巨大突破,同时AI供应商对本土芯片的接受度和容忍度有所提高。未来,在新形势下谋求国际合作,要考虑合规的“下限”,和开放的“上限”。
卢涛表示:“合规是企业的下限,是底线。比如在人工智能或大数据领域,你在什么地方运营要遵从当地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要理解国际游戏规则,所以合规里面,一个是法律法规,还有一个‘游戏到底怎么玩的’,这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企业是不是能够运营;第二,是开放,包括要实事求是,合作中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技术企业,是不是我们要拥抱开源,开源也是开放。所以开放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决定企业往上走的上限点。”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法国依视路会计学教席教授许定波认为:从短期看,地缘政治摩擦使企业运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另一方面,外部技术封锁会刺激国内企业提高研发投入。
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不可替代,西方对中国的技术打压只能延缓发展,但不能改变中国崛起的长期趋势。
许定波表示:“中国从技术方面要发展,主要还是靠人,那种有创造性、技术性的高端研发人才,大概是千分之二,会对中国打赢技术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本身就是力量,数字本身就是生产力。现在信息充分自由的传递,非常重要。对创造性人才,跟产业线上人员的管理是不一样的,产业线更多的是控制问题,这种高端创造性人才更多的是给他赋能。怎么能让他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创造创新环境,对我们来讲是巨大的挑战。同样,除了技术人才,还有管理人才、企业家。怎么让他们感觉到更加宽松的环境,然后冒险,就是熊彼特讲的企业家的冒险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暨南大学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陈定定密切关注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深度参与人工智能产业。
他说,从政府政策、产业基金到民间资本的热情,到国内科技企业的人才素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不缺钱,也不缺人”。对于当下的发展信心问题,要全面看待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此外,企业要考虑中美欧等地缘关系的影响,针对性调整市场方向。
陈定定说:“总之要顶住美国的压力,同时要稳住欧洲,特别是德国和法国,欧美不能形成统一战线来对付中国,这一点其实我们做得还是很好的。更重要的拉紧和拉近东南亚和‘一带一路’,这是长远的工夫,‘一带一路’今年十周年,已经有一些成绩,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多,东南亚已经是我们贸易额的第一大伙伴,当然有转口的因素在里面。总之,顶住、稳住和拉住,这三个用得好,我们还有乐观的理由。”
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专家组专家、中国WTO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回顾了1932-1934年间国际形势变化,他认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唯有开放才有发展。“对我们来讲,要多开放,多交朋友,多交流,通过包括对等贸易,签订自由贸易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RCEP、CPTPP等这些,我开放庞大的市场,请你也开放,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国际经济合作的空间。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改革和开放。”崔凡说。
面对GPT引发的这轮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今年中国科技企业几乎全部“下场”。中国的优势是,数字经济业态齐全、大数据丰富;挑战是,用于训练的高端芯片供应不足,和与先进水平大模型的代差。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认为,未来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把知名大学、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结合起来,通过开源、合作、众包,彼此借力、助力,才能让中国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中,不落下风。
汪泓表示:“世界经济潮流的变化,科技革命的到来,商业模式的变化,商学院要有管理的思想,管理哲学来引领,有很深厚的管理理论框架,但是更要有丰富的科技革命注入的函数,把它集成才能够应对纷繁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国在产业升级、产业链重构这方面要发挥大场景大规模和特质化的优势,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双循环当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央广经济之声评论员、商业文化节目《远见》制作人 王思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