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 记者 张楠 刘平 实习生 阿依帕夏•吾斯曼
静谧舒适的院落格局、古色古香的影壁墙、青砖灰瓦的装饰风格……伴随着城市更新,首都核心区宁静的胡同里,正在“长”出越来越多的美丽小院。
今年,为期三年的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再启动。在行动方案中,建设“美丽庭院”这一表述首次提出。其实,通过“一院一策”改造,东城区和西城区近年来已经率先打造了100余个“美丽院落”和“最美院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些老北京胡同里的小院儿,是如何从拥挤逼仄、违建丛生的大杂院,变身为“看着美、住着更美”的宜居院落的?本端记者进行了探访。
雨儿胡同30号院
总书记到过的大杂院成了敞亮的“雨儿人家”
雨儿胡同30号院
▶▶街坊出镜
李长林是雨儿胡同的老居民。“我就在这胡同生的,住了69年。30号院,熟!过去住这院里的人,都认识。”
聊起雨儿胡同30号院过去的样子,李长林双臂展开比划着:“大杂院,中间就剩下这么一个小过道走人,过道里最多并排站3个人,再多就挤不下了,过道两边都是违建。”
雨儿胡同地处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随着人口密度加大,胡同院落中私搭乱建情况严重。就拿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雨儿胡同30号院来说,十年前,小院中挤了14户居民,户均住房面积不足25平方米。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和居民亲切座谈,并留下一张合影:狭窄的过道中,9个人站成三四排,总书记在最中间,由于太过拥挤,有几位居民的脸都没露全。
2015年,东城区以雨儿、帽儿、蓑衣、福祥这4条胡同为试点,启动修缮整治项目。2019年,为保护院落传统规制格局,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胡同院落也进行了修缮改造。
如今再次走进雨儿胡同30号院,大院门上高高悬挂着“雨儿人家”的匾额。推门而入,眼前豁然开朗。三排青砖灰瓦的平房搭配着古朴木窗,显得雅致而又京味十足;宽阔的庭院内还搭起木质廊架,摆上了桌椅,预留了充足的休闲空间。
通过“申请式腾退”,院里的12户居民搬离,院内尚有两户居民常住。小院中腾出的空间到底干吗用?居民们七嘴八舌提起建议来。“我家虽然搬走了,但以后再想回来看看,还能不能有个落脚的地儿?”“家里孩子爱读书,院里腾出的地儿,能建个小图书馆吗?”“老粮票、老黑白电视我家都留着呢,能不能在院里设个小展览?”
很快,居民那些美好的想法和建议成了现实。30号院内腾出的空间,有的被打造成胡同居民聚会的“槐香客厅”,有的变身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用的“议商暖阁”,有的成了居民轮流值班提供各类服务的“值年小站”,青少年家庭有了共享空间“文馨书馆”。雨儿胡同30号院摇身一变,成了面貌焕然一新的胡同“共生院”。
“提前两天预约‘可自带食品’厨房使用完毕后,请将水池灶台清理干净”……30号院“槐香客厅”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则使用制度告示。“这是我们社区的共享客厅,搬走的居民愿意回来坐坐,街坊们愿意聚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都可以使用。”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卢涌告诉记者。
“过去家里地儿小,请同事朋友来家串门也不方便。现在好了,30号院变成了‘雨儿人家’,居民们没事就爱到‘家’来坐坐。”李长林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视频,“您看,去年我在‘槐香客厅’请同事朋友吃了顿饭,自己做的凉菜,点的外卖,不错吧!”
烂缦胡同108号院
腾退空间开辟功能 “会客厅”成了打卡点
烂缦胡同108号院
▶▶街坊出镜
早晨8点半,李景丽推开烂缦胡同108号院的大门,来上班了。“我就是这附近出生的,在社区工作了一辈子,退休之后,又回来当起了党建指导员。这不,今天牛街街道要来院里举办新社工培训活动,我提前过来帮着准备准备会场。”
随李景丽走进烂缦胡同108号院的院门,一处规整的二进式四合院出现在记者眼前。在清嘉庆年间,这里曾是江宁郡馆旧址中的一部分。现在一进院是社区展览展示和活动区域,房前的荷花池内“小荷才露尖尖角”;而二进院则有4户居民居住。
“过去,这院里可乱了。”参与了改造全过程的北京宣房大德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刘红征回忆起小院改造前的样子。改造前,108号院既当过居民大杂院,也被单位充当过办公场所。2019年,烂缦胡同108号院开始启动改造。
改造前
没想到,居民们纷纷跳出来反对。改完之后腾出的房子,如果改成商业,天南海北的人都往里进,会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当时的确有好几种改造方案,也想过引进商业。”刘红征告诉记者,但是和居民们聊完,最终还是决定,将108号的一进院改成一处居民互动交流的空间。
如今,一进院利用腾退空间开辟了4大功能区,分别为“党建厅”“城市更新厅”“多功能厅”和“阅读空间”。其中,“党建厅”是牛街地区党员教育学习的“品牌阵地”;“城市更新厅”集中展示党建引领下,街区创新技术应用和参与式营造所带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历程;“多功能厅”用来举办社区共建活动及社区之家等活动;“阅读空间”则为党员干部、社区群众、学生游客提供了安静的“研修教室”。
108号院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会客厅”。
“你看这荷花,开得多好,荷花池里的水是我们再利用的净化水。还有的学生放了学就一头扎进‘阅读空间’写作业、读书,一直待到晚上饭点,家长来找,才回家。”看着居民爱到“红色会客厅”坐坐,李景丽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西四北五条24号院
清走几十年的破烂儿 小院重拾勃勃生机
西四北五条24号院
▶▶街坊出镜
踏进24号院时,董新民、杨培英两位老人正坐在院内的凉亭里谈天说地。
坐在居民们自己定名的凉亭内,董新民乐呵呵地说:“平时没事,我们6个老头老太太就爱聚在院里,做做操、打打拳,往这亭子里一坐,心情都好了。”抬头望去,记者看到,凉亭上“良知亭”3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4号院是一处私房院,姐弟三家共6个老人均已经超过70岁。在院里住的日子久了,闲置物品越堆越多。屋里没地儿放,一家人将各式各样的旧物堆满了院子。
改造前
“多好的小院啊,再这样堆下去,可惜了。”社区工作人员一来24号院就忍不住叹息。
今年4月,街道社区发动党员群众来到24号院,帮助6位老人一同清理院内堆积了几十年的堆物堆料。这一收拾清理,老人们都吓了一跳,从近10处卫生死角和犄角旮旯清出的“破烂儿”竟塞满了7辆大卡车。拉走一称重,一场清理行动就清出堆物堆料足足1吨。
腾出空间的院子又恢复了清爽的面貌。不仅如此,社区还为小院添置了木质凉亭、花箱和绿植,并请社区绘画班的“居民画家”们挥毫作画。敬老爱老图、老北京拜年图……如今,一张张妙趣横生的画作被装裱后,悬挂于曾经堆满杂物的窗前,为小院带来了无限生机。
史家胡同45号院
修旧如旧 民国老垂花门精细复原
史家胡同45号院
▶▶街坊出镜
史家胡同45号院,原是民国时期天津木斋中学一位女校长的旧居,院落改造完毕后,修缮完成的垂花门一下子成了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看看这彩绘,跟当年漆上去的时候一样漂亮!”来往的居民自豪地说。
此前,史家胡同45号院年久失修,尤其院内的一处垂花门破损严重。院内居民抱怨:“这门早就朽烂了,用油毡布搭着,门上的木头经常往下掉。”
2015年,史家胡同45号院启动改造,修复垂花门是此次改造的重头任务。
为了修复这处垂花门,北京工业大学城乡规划系的设计师志愿者惠晓曦没少下功夫。惠晓曦请来北京工业大学古建修复的“行家里手”,通过3D扫描仪测绘,从残损的建筑中,推测制作复原图,再根据漆片颜色确定垂花门原有颜色。而曾经参与过文物古建修复的专业施工队伍,则拿出了修古建的手艺,对居民院中的垂花门进行“精细复原”。
从垂花门上拆下的门簪、抱鼓石、条石台阶、老砖等老物件被尽量保留。原有垂花门的残件,也被编号保存,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中进行展示。院内废弃的煤棚和违建被拆除后,腾出的空间被辟成了种植区,居民们一下子拥有了种植和晾衣空间。
看到垂花门一点点恢复古朴的原貌,原本对工程还在观望甚至有些抵触的居民们乐了,有的从自家搬出板凳让工人师傅歇歇,有的端茶倒水询问施工进展,每个人都对院子改造满怀期待。垂花门修缮完成后,最终成了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政策速读
“一院一策”改造胡同小院
近年来,本市连续开展了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打造了一批“有里有面”的背街小巷,群众身边的环境品质显著改善。
今年启动的第三轮背街小巷治理更加注重“精细化环境治理”。不仅仅局限于一条街巷,而是以一个街区为单元,集中连片推进更新改造。同时,深入部分核心区院落开展地下管线改造、厨卫入户、增设便民设施等“一院一策”改造。
按照新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到2025年,全市背街小巷市容环境面貌将整体提升,便民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精细化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浓厚,市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背街小巷将成为首都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和谐宜居的家园。
胡同小院,向美而生。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