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00347.SZ/03347.HK)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Q1营收18.05亿元,同比微降0.73%,归母净利润5.68亿元,同比增长9.65%,扣非净利润为3.81亿元,同比微增0.74%。
虽然在本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一改往季“低头增长”的势头,但是对比扣非净利润数据,其本身业务带来的净利增长并不出彩。
财报发布次日,港股平开低走,收跌1.65%,A股低开高走,午后一度拉升涨近3%,收盘涨1.73%。
【资料图】
靠着不稳定的“纸面财富”,净利润增速转正
此前三个季度,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增长,不断引来“增收不增利”质疑。
2022年二季度至四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74亿元、4.13亿元、4.0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75%、-21.56%、-63.23%,这也直接导致了公司2022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0.19%,是泰格生物2017年以来首次年度净利负增长。
本季度,净利增长转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允价值变动带来收益大幅增长。
期内,投资收益和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达1.98亿元,上年同期为1.45亿元。具体来看,一季度投资收益同比下降53.59%至2578.47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增长40.98%至1.76亿元。
也就是说,其Q1净利润中有34.86%与本身经营业务无关。曾有观点称既是中国临床试验CRO老大,也是风险投资龙头。
作为一家专注于研发后期的临床试验和数据管理的CRO(合同研发服务组织)公司,对投资的钟爱由来已久。
押注产业链中不同点位的创新药企,通过投资,将客户的身份从单纯的被服务对象,叠加为被投资的标的,如此一来,与客户深度绑定,利于主营业务发展,一连串的投资几乎押注了创新药的整个未来。
这一模式本身非常适配于等CXO企业,因为它们身处临床一线,对创新药械的早期嗅觉更加灵敏。行情向好时,这一模式确在“粉饰”业绩方面作用显著。以2020年为例,公司超过28亿的净利润中,有近六成来源于投资收益。
但“炒股高手”也要向低迷市场低头,CXO行业及创新药产业在二级市场已经遭遇超过一年的下跌,这让投资成为了扰乱业绩表现的核心因素。
根据公司发布的2022年年报,仅其投资的一众上市公司就带来了6575.08万元的公允价值变动亏损,其中,亚虹医药亏了5230.8万元,智云健康亏了3659.2万元,北海康成亏了2925.1万元。
而在2022年,的整体取得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36亿元,对比来看,其在投资上市公司之外的基金投资、一级市场投资同样“失血”严重。
相较于寄希望“纸面财富”美化财务数据,提升主业才是最稳定的出路,但这又与行业发展变化高度相关。
布局“一体化”成行业主流, 欲做“旁观者”?
在2023年一季报中,指出,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是新冠大订单的影响,但即便如此,一些新担忧已经出现。
旗下有两大业务板块:
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是提供创新药物、仿制药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运营服务以及与临床试验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包括临床运营、临床药理、注册与法规事务、科学事务、医学翻译、药物警戒、真实世界研究、第三方稽查与培训等服务;
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是提供在药物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包括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临床试验现场管理、受试者招募、 医学影像以及实验室等服务,其中,实验室业务主要由子公司方达控股承担。
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是的核心业务板块,2022年该业务板块同比增长37.80%,而在2021年,该业务板块增速为97.05%。与此同时,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毛利率从上年的44.77%降至2022年37.63%。
在新冠大订单遁形后,CRO传统临床服务盈利前景蒙上阴影。
而在此之前,不少长于新药研发某一阶段的CXO企业已经走上了转型之路,就在通过并购整合延伸其服务能力,推进“一体化”布局。
“一体化”即新药研发从临床前的药理、测试、药代动力学研究、安评,到临床试验及注册、CMC、商业化生产等全产业链环节由一家CXO公司负责。在这一方面,是现阶段赢家。似乎无意于“随大流”。
今年1月,完成对欧洲CRO公司Marti Farm的收购,该公司为欧洲及全球客户提供药物警戒、临床运营、注册和医学事务等专业服务。横向来看,在完善全球化布局,纵深来看,其将服务从临床研究拓展至药物上市后的药物警戒和用药监测。总体而言,是在加深已有业务护城河。
但面对等从药物临床前开发、CDMO业务中逐步拓展产业链条向临床CRO进发,抢夺主营业务的局面,其公司董秘在去年4月明确回复市场称“公司目前没有发展CDMO业务的计划”。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孙骋)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